Zman-seq技术揭示NK细胞和巨噬细胞入瘤后的动态变化

        破译随时间推移免疫适应的细胞状态转变是推进生物学发展的基础。 目前缺乏能跟踪体内免疫细胞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技术。2023年12月21日,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Ido Amit领衔的研究团队近日取得了突破,他们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“Time-resolved single-cell transcriptomics defines immune trajectories in glioblastoma” 。作者们开发了Zman-seq技术,这是一种新型的单细胞测序技术,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循环免疫细胞,在肿瘤组织中跟踪它们数天,记录随时间变化的转录组动态。 基于这项技术,能让研究人员了解体内的免疫细胞在什么时间去了哪里,发生了哪些变化。

        首先,研究人员准备了可以标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(PBMC)的五种荧光抗CD45抗体,这些抗体带有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以示区分。Amit团队准备了可以标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(PBMC)的五种荧光抗CD45抗体,这些抗体带有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以示区分。

        随后,作者们还借助于胶质母细胞瘤小鼠模型,探索了荧光抗CD45抗体的特异性。研究结果表明,无论是注射12、24、36小时,还是48小时之后,大脑中表达CD45的小胶质细胞都不会被标记。这意味着,荧光抗CD45抗体只能特异性标记循环中的免疫细胞,而无法标记已经进入肿瘤中的免疫细胞。他们在采集肿瘤组织样本的60时之前,每隔12小时(60、48、36、24和12小时)注射一种荧光抗CD45抗体,最后采集肿瘤组织样本,并将获取的肿瘤细胞通过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(FACS),分析每种免疫细胞进入肿瘤的时间。随后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(scRNA-seq)技术,能让研究人员知道细胞的身份。而将免疫荧光标记技术scRNA-seq技术一结合,就成了Zman-seq技术。


        利用了Zman-seq之技术,研究人员开始分析胶质母细胞瘤中的免疫细胞,尤其是NK细胞巨噬细胞。从检测结果来看,在采样前12小时内进入肿瘤的NK细胞还表现出趋化性(S1pr5阳性)和细胞毒性(Prf1/Gzma/Gzmb阳性),而到采样前24小时到36小时之间时,肿瘤中富集的主要是功能失调的NK细胞(Itga1/Ctla2a/Gzmc阳性,且Prf1/Gzma/Gzmb水平较低),这说明NK细胞在入瘤后的24小时之内就已经失去功能了。

        采用同样的方法,研究人员又分析了巨噬细胞入瘤后的动态变化。从实验结果来看,巨噬细胞入瘤后虽然比NK细胞多坚持了一会儿,但也在48小时内被肿瘤策反,变成免疫抑制性细胞,发挥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。同时,他们还借助于Zman-seq技术分析了抗TREM2抗体改善巨噬细胞功能,促进其抗癌的机制。并发现阻断TREM2可以重编程单核细胞到调节性巨噬细胞变化轨迹,抑制巨噬细胞往促癌方向发展,还能对NK细胞等其他相互作用细胞产生继发性影响。

        总的来说,这个发现对于指导临床用药顺序有一定的价值。例如,在使用其他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前,如果使用TREM2抑制剂,就可以先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,或许能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。另外,Zman-seq技术还有一个潜在的使用场景,那就是帮助分析新辅助治疗后肿瘤中免疫环境的变化,以辅助临床研究人员开发出更好的治疗方案。

        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cell.com/cell/pdf/S0092-8674(23)01317-X.pdf

相关信息

© 2016-2024 LifeSct LLC. All rights reserved. 隶科生物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3015113号

邮件咨询

咨询电话:0551-65168862

手机号:17302768975 (微信同号)